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动情况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2000年 人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动情况

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动情况

2023-10-03 15:54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  提出语:2010年四川人口总量较1953年的4434.38万人增加3607.37万人,年平均增加63.29万人,年均增长1.13%;14岁以下少年儿童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16.97%和10.95%,全省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行列。

  人口数量及变动特点

  人口数量现状:人口总数位居全国第四位

 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,四川省共登记常住人口8041.75万人,人口总数仅次于广东、山东和河南,位居全国第四位,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.03%。其中,男性4082.78万人,占全省人口总数的51.19%;女性3958.97万人,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8.81%。性比例男性较全国的50.77%低0.42个百分点,女性较全国的49.23%高0.42个百分点。性别比103.13,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.77。

  人口数量变动特点:快速→高速→平稳→低速→负增长   2010年四川人口总量较1953年的4434.38万人(1953、1964、1982、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根据2010年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,即不包括现重庆市人口)增加3607.37万人,年平均增加63.29万人,年均增长1.13%。结合六次普查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,四川人口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。

  第一阶段:人口快速增长(1953~1964年)

  新中国成立后的15年间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三个时期,四川人口的数量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:建国初期,社会安定,经济发展,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。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,死亡率大幅度下降,出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,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的人口快速增长状况;1959年至1961年,连续三年自然灾害,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,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,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,出生率锐减,自然增长率下降,人口数量减少;三年自然灾害过后,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,人口发展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,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,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,人口再次出现高增长。由于上述原因,这一阶段四川人口呈现出“波浪式”发展变化。11年间人口增加527.85万人,平均每年增加47.99万人,年均增长1.03%。

  第二阶段:人口高速增长(1964~1982年)   1960年代中期,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继续向好的方向转变,人口发展受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状况得到改变,人口死亡率继续下降,人口出生率持续回升。特别是“十年动乱”时期,四川人口发展出现了“无政府状态”,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。进入1970年代中期,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并陆续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,使人口高出生、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,四川人口发展出现了根本性转变。尽管如此,这一阶段四川人口增长仍然较快。1982年比1964年增加人口2303.20万人,平均每年增加127.96万人,年平均增长2.14%。

  第三阶段:人口平稳增长(1982~1990年)   1980年代,在计划生育政策更加完善并严格执行的同时,由于“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”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,加之19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青年提前进入婚育行列,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。8年人口增加569.78万人,平均每年增加71.22万人,年平均增长0.95个百分点,增速较前一时期下降1.19个百分点。

  第四阶段:人口低速增长(1990~2000年)  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,人口高出生状况得到控制,并持续稳步下降。2000年四川人口比1990年增加399.62万人,平均每年增加39.96万人,年平均增长0.50%,增速较前一时期下降约1倍。

  第五阶段:人口缓慢减少(2000~2010年)

  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双重影响下,进入21世纪,四川人口出生率继续稳步下降。同时,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作用的不断加强,人口流动的规模扩大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,四川流出省外人口达1050.55万人,比2000年普查时多356.77万人。因此,人口总量2010年较2000年减少193.08万人,平均每年减少19.31万人,年均减少0.24%。

  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动特点

  人口年龄结构现状:老年型

  2010年四川人口平均年龄为37.39岁。其中,男性为37.09岁,女性为37.70岁,女性平均年龄较男性大0.61岁;年龄中位数为37.04岁,说明在四川人口总数中有一半人口在37.04岁以上。

  2010年四川14岁及以下人口1364.71万人,占全省人口总数16.97%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.37个百分点;15~64岁人口5796.49万人,占全省人口总数72.08%,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.45个百分点;65岁及以上人口880.55万人,占全省人口总数10.95%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.08个百分点。四川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。

 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特点:年轻型→成年型→老年型

  平均年龄增大,年龄中位数上移   2010年四川人口平均年龄较1953年的25.98岁增加11.41岁,平均每年增加0.20岁。从各时期增速来看,1953年至1964年呈下降趋势,1964年至1982年缓慢增加,1982年至2000年增速较快,2000年至2010年增速进一步加快,1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0.38岁,增速比平均水平高约1倍。

  2010年四川人口年龄中位数较1953年的22.02岁增加15.02岁,平均每年增加0.26岁。各时期年龄中位数的变化趋势同平均年龄一样,先小幅下降,后缓慢增加,之后增幅逐年加快(见表2)。

  劳动年龄人口数呈起伏变化

  2010年四川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从“一普”时的3715.49万人增加到“六普”时的6544.47万人,增加2828.98万人,增幅达76.14%,平均每年增加49.63万人,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。占人口总数比例也从1953年的60.90%上升到2010年的81.38%。

  分阶段看,劳动年龄人口呈“波浪式”增减变化。1953~1964年间平均每年增长0.69%,1964~1982年、1982~1990年间的增幅分别为2.55%和2.99%,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。之后10年劳动年龄人口又快速下降,平均每年下降2.39个百分点。2000~2010年小幅回升,平均每年增长0.44%(见表3)。

  从年龄结构看,劳动年龄人口年龄老化现象已逐步显现。1953年16~45岁青壮年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69.04%,其中16~29岁青年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36.47%,2010青年和青壮年劳动力占比分别下降为24.08%和58.08%,而老年(45岁以上)劳动力所占比例较1953年上升了10.96个百分点。

  少儿负担系数下降,老年负担系数上升   普查资料显示,四川少年儿童负担系数除1953~1964年间略有上升外,其余各时期均呈下降趋势。其中,1982~1990年下降幅度最大;老年负担系数则从相反方向变化,除1964年比1953年下降2.59个百分点外,其余各时期都表现为上升趋势,且后期上升的速度快于前期,2010年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比2000年增长了4.36个百分点,是六次普查间增幅最大的时期;总负担系数呈逐步下降趋势,2010年较1953年下降32.89个百分点,平均每年下降0.58个百分点。负担系数降低,反映四川抚养人口承担的社会负担减轻(见表4)。

  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下降,老年人口比例上升

  普查资料显示,2010年四川14岁以下少年儿童人口比1953年时的2288.23万人减少923.57万人,所占比例较1953年下降20.54个百分点。从各时期看,1982年以前为增加趋势,之后至2010年为减少趋势。1953~1964年、1964~1982年间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.31%和1.46%;1982~1990年、1990~2000年、2000~2010年间平均每年分别下降3.94、2.85和3.05个百分点。

  2010年四川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1953年增加883.61万人,平均每年增加15.50万人。从各时期老年人口增减变化来看,1953~1964年、1990~2000年为减少趋势,两个时期平均每年减少1.99%和0.22%。其余为增加趋势,1964~1982年、1982~1990年、2000~2010年平均每年分别增加4.33、3.37和3.41个百分点(见表5)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